推动央企穿越经济周期!国务院国资委最新部署

来源:  证券时报网       作者:江聃      发布时间:2024-11-22 16:27  |  

推动央企穿越经济周期,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1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举办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暨厅局级干部研修班。国务院国资委主要领导以及各厅局负责同志均参加了本次研修班,为加快推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在本次研修班上,大家一致认为,要统筹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推动中央企业始终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上;要推动中央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对于“三个集中”,即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更加有效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国资国企工作的部署,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去谋划和推进,明确了在新征程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一致表示,要构建目标管理体系,推动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以及品牌价值“五个价值”深度融入国资央企工作。

大家一致认为,要统筹当期效益和长远发展,推动中央企业始终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上。要深入分析制约中央企业效益持续增长的核心因素,积极转变利润结构、增长结构。

要推动中央企业穿越经济周期,支持企业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出资人政策供给,健全精准化、长周期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尽职免责机制,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生型增长。要增强工作预见性,提升措施的精准性,确保业绩的真实性,扎实做好明年经济运行工作。

“三个集中”目前最紧迫的是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大家一致表示,要健全更加符合国资央企特点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中央企业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大力提升中央企业科技攻关成效,健全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引导企业深扎“根技术”,完善创新联合体治理,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转制科研院所作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要找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加强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主动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帮助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

研修班上,大家一致认为,要完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机制,推动中央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谋划好国资央企“十五五”规划,把行业研究透、家底理清楚,科学严谨、能够落地。要更加有效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战略安全兜底作用,深入推进战略性、专业化重组。要打造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打造定位精准、高度协同、优势互补的产业投融资平台,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科创孵化平台,在投资选择上始终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探索推进穿透式监管

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推动中央企业公司治理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指导中央企业建立更加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强化市场化运营机制,破除改革中的各类形式主义,更好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国资监管工作要做到“放得活”与“管得住”有机统一,切实转变国资监管方式,探索推进穿透式监管,进一步强化监管协同,不断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水平。

近期“穿透”一词多次亮相国资国企系统会议。地方国企改革和监管工作视频会议11月12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覆盖全级次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较真碰硬解决制约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穿透式监管的抓手是什么?今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曾撰文表示,加快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和实用化水平提升,对于“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重大事项,探索推进穿透式监管,强化董事会监督作为出资人监督重要延伸作用,用好企业内部各类监督力量,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持续推动监管向基层企业延伸、向境外企业延伸。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习近平在安徽考察调研
国务院国资委: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海葵一号”登船启运前往珠江口盆地
中国华能云南多能互补基地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广汽集团持续动荡,为什么

中石化遇上华为,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告别旧时代,各地城投公司纷纷转战产投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