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安迪苏南京工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公司)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管理的全球性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公司,旗下安迪苏是全球领先的动物营养方案提供商。多年来,蓝星公司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壮大国家动物营养产业,推动安迪苏中国区建设。2015年,安迪苏成为首家在中国A股上市的央企海外并购企业。目前,南京工厂是世界上产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液体蛋氨酸单体工厂,为改善百姓饮食结构、落实“大食物观”做出了积极贡献。
提高政治站位
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新时代强党之纲、用人之道。国有企业在国际化运营中忠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打造并依靠坚强的组织体系和忠诚的干部人才队伍,既是坚定奉行“两个一以贯之”的应有之义,又是通过高质量发展真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的必然选择。
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央企全局看,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双循环中发挥国家队作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忠诚的干部人才队伍不可能成功应对风高浪急的局势挑战。从中国中化看,国际化情形下,增强核心功能、履行战略使命必须用全球视野。坚强团结的战斗团队和清晰统一的意志行动,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基础保障。从蓝星公司看,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员工队伍90%以上均归属海外企业。海外企业管理成为“国之重器”当务之急,而海外企业中国区是全球管理的前哨阵地。比如,安迪苏中国区收入、资产占总比均接近40%,推动海外企业中国区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更要依靠过硬组织和队伍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确保国企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
▲蓝星安迪苏中国区党委组织第二批主题教育现场教学。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把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到实处
党的百年历史经验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组织体系是立足根基,干部队伍是决定因素,人才队伍是主要依靠。安迪苏被蓝星公司并购之前,已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区”概念提出不过3年,区域化建设还不够成熟完善。其主要表现在:中国区经营管理自主权与其在安迪苏全球的战略地位不匹配;中国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不够强,强调海外背景,突出经济属性弱化政治属性的所谓“特殊论”在局部仍有市场;组织工作体系搭建滞后,未能形成穿透式管理的有效抓手。直面痛点,蓝星公司党委以安迪苏中国区为实践样本,遵循“组织铸基、干部铸本、人才铸力”的工作思路,探索形成了海外企业中国区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路径,确保了国有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
坚持组织铸基,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构建规范稳固、血脉通达、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一是基层组织健全贯通。对安迪苏中国区党组织明确权责、调整建制,实现党组织设置与管理主体相匹配、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覆盖。理顺管理权限,制定《安迪苏总部与中国区权责方案》,明确22个重要决策事项的三级权限类型(决定、报备、咨询)。设立南京工厂党总支,打通蓝星公司党委、安迪苏中国区党委、南京工厂党总支、工厂党支部四级通道,明确各级党组织决策事项,在健全组织同时科学承接、分配授权。二是职级体系衔接畅通。分两步走实现安迪苏中国区与中国中化职体系对接。首先,以中国中化体系内管理序列(M 序列)为先导,将海外企业高管(CMT 成员)及中国区各级管理层成员统一对位纳入M 序列。其次,以管理序列岗位为标杆,明确安迪苏中国区岗位职级与中国中化体系内专业技术序列(T 序列)、生产操作序列(W 序列)的转换规则,促进安迪苏中国区与中国中化人才的广泛、双向交流,不断提升各项工作的穿透力。三是工作平台协同融通。创新设立了“蓝星—安迪苏IRIS人才工作委员会”,IRIS本意指鸢尾花(法国国花),这里取Integration(融合)、Respect(尊重)、 Impetus(促进)、Support(支持)的首字母,寓意多元、共赢、团结。IRIS定位为协同平台而非决策机构,任务是推动组织(人力资源)领域的重点工作,共商计划、消除分歧、落实目标。2023年7月成立以来,IRIS已召开五次全球性会议,为蓝星与安迪苏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融通迈出了积极一步。
坚持干部铸本,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坚持干部立根、党性铸魂,让过硬的“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形成红色正能量的活水源头和可靠中坚力量。一是抓坚强党性锤炼提升。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接续联动,始终牢记“国企姓党”根本属性。蓝星党委在井冈山、大庆分别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轮训,海外企业中国区党委班子成员全部参训。安迪苏中国区党委完成读书班、中心组专题研讨,并赴延安举办培训班。筑牢身份意识,锤炼坚强党性,在海外企业中国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二是抓党管干部原则落地。旗帜鲜明宣示国企身份和党委领导地位,指导安迪苏中国区党委制定发布了其历史上首版干部管理办法,严格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各项要求,首次划定纳入中国区党委管理的37个重要干部岗位范围。与之相呼应,蓝星明确将安迪苏层面的副CXO岗位、南京工厂党总支书记和副书记岗位纳入蓝星党委管理干部范围,让党管干部原则在中国区深深扎根。三是抓干部发掘储备延伸。以人才盘点为抓手,实现蓝星与安迪苏在全球、中国区两个层面干部梯队协同建设的历史性突破。坚持“以我为主”,首次在安迪苏中国区主导实施干部人才盘点,实现了蓝星干部盘点“一盘棋”,有效拓展了干部评价、发掘、储备的视野。追求开放包容,首次与海外企业总部共享其人才盘点信息,依托IRIS机制,充分了解安迪苏全球层面人才盘点内容,重点探讨国内—海外人员双向交流,并使安迪苏逐步认识到作为中国中化成员企业,其在人员发展上可以得到的强大平台支撑。
坚持人才铸力,发挥“第一资源”作用。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优秀人才,既是落实“人才兴企计划”的要义,也是党组织厚植群众基础的关键载体。一是打造国际化科技人才发展体系。安迪苏南京研发中心(RICA)与其法国总部实现人才和科研体系贯通。安迪苏法国总部全球最高级别科学专家“Master Expert”年度评估中,蓝星公司专家作为评委共同参与,为探索科技人才队伍全级次体系融合迈出了坚实一步。安迪苏2位外籍专家获评中国中化科技研发序列T5专家,开启了中国中化系统内外籍专家参评T5的创新实践。安迪苏中国区共享全球的专利策略和发明激励政策,实现了科研管理体系的融合。二是全球平台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通过蓝星总部与安迪苏中国区、安迪苏国内工厂与海外工厂交叉任职与交流,培养一批堪当海外企业条线负责人的高潜人才。选派中国中化、蓝星公司多名干部在安迪苏中国区担任业务骨干,蓝星总部国际化人才占比达到81.58%,安迪苏国内企业国际化人才占比达到50%。三是以红色文化渲染队伍精神底色。结合践行新时代中国中化“精气神”的积极氛围,把基层党建基础工作与中央巡视、中国中化巡视反馈整改相结合,提高基层对党建工作的广泛参与度。开展“红星闪耀·攻坚克难”主题活动,安迪苏中国区攻坚项目连续两次被中国中化评为二等奖。参与组织中国中化国际夏令营,以蓝星夏令营积累的成功经验(1990年至2019年共举办30届),协同促进海内外文化融合。利用工信部国家工业遗产、中国中化企业文化教育基地“星火有机硅旧址”举办员工培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促进管理卓越提升”案例征集活动,推动红色经典文化与海外企业管理相融合,促进各级员工从党史经验和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智慧、力量和自信。
聚焦凝心铸魂
不断提升组织工作质效
经过探索与努力,我们确实感到了变化。最直接的变化是安迪苏中国区管理团队的党建引领力、干部人才队伍国企向心力得到提升,党建铸魂成为广泛共识。最积极的变化是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安迪苏全球液体蛋氨酸保持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拉动。最深刻的变化是蓝星公司党委对海外企业中国区管理直接穿透力持续增强、对干部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最有感触的体会是:坚持守正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解决问题;坚持起而行之,在积极作为中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斗争精神,凝聚正向共识、团结一致做斗争;坚持直指人心,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铸魂的政治优势,凝聚起发展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蓝星公司将党的领导融入全方位海外企业治理,坚决履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使命,坚持贯穿“组织铸基、干部铸本、人才铸力”工作主线,不断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着力聚焦海外企业董事会管理、经理层管理、人员多向交流等领域,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海外企业中国区,以海外企业中国区浓厚党建氛围辐射影响海外企业,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国有企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
来源 | 《国企》杂志11月上半月刊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