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来源:  企观国资       作者:陈光      发布时间:2024-9-12 10:50  |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状与基础

新时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规模、质量、效益、创新、布局、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彰显,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加快塑造;国有企业在布局结构方面加快调整、优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更加充沛;国有企业在落实国家战略、服务民生等方面彰显责任担当,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加普惠等。

发展形势

一是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单边主义的冲击,为各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我国国有企业必须积极适应国际经贸合作格局的变化。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来势凶猛,全球化遭遇强势逆流,二战以来形成的全球宏观经济治理框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入,国际混乱失序因素明显增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高企,大国之间的合作明显下降、竞争明显上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和平崛起因受到守成大国的打压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我国国有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必须积极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互动,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为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后“革命”进程开始加快,新冠疫情冲击下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和深化,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从技术经济范式角度分析,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显现出以下特征:以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以信息(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以产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为趋势正在重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面临着由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可能带来的“弯道超车”重大机遇,也会面临着如果无法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与信息化革命很好地融合而造成现代化进程相对“倒退”的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动力机制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国有企业需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格局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环境和经营风险日益复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绿色发展成为重要趋势。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需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树立市场意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合规经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变革,通过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四是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目标、根本要求、重点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拿出专门篇幅作了集中部署,涵盖了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等不同层面,涉及监管协同、布局优化、创新激励、考核评价等不同方面,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一以贯之,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强调了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这个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出了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深入推进国资国企将把进一步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国资国企新的更大贡献。

面临挑战

国有企业整体层面

一是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政府部门在国有企业管理的战略协同、政策协调、信息共享、监督效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并存,影响了国有企业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

政府部门在国有企业管理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上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导致国有企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冲突,可能影响国有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降低其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国有企业相关政策时有时缺乏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导致政策之间存在着重叠、矛盾或空白,可能增加国有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政策实施效果。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国有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监督还存在着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表现为政府部门过度干预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影响其自主经营权的行使;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服务方面的不足,未能有效履行其职责;政府部门在角色定位方面存在偏差,如将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监管职能混为一谈等。

二是国有企业面对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原有的基于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自然资源需求的急剧上升,导致许多资源变得日益稀缺。国有企业作为资源使用的重要主体,面临着更大的资源获取压力。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需要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加大环保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运营成本。

国有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大量的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形势。国有企业必须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模式和新途径,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项目;建立健全环保制度体系,明确环保责任和义务,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是国有企业在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环节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对一些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前瞻式布局相对滞后。

当前,国有企业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如芯片制造、高端装备、精密仪器等,仍高度依赖进口技术或产品,导致在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技术依赖不仅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运营成本,也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虽然国有企业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等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国有企业对一些未来技术和产业的预见性相对不足,在一些新技术、新产业的布局上滞后于市场变化和国外竞争对手。国有企业必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有企业个体层面

面对更好履行功能使命、发挥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的要求,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着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匹配。例如:部分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部分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偏低,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进展缓慢,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方面存在障碍,创新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部分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存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等。国有企业必须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锻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大创新投入,强化品牌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企业家层面

一是国有企业企业家面对的决策环境日益复杂、决策目标趋于多元,开展管理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幅增加。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伴随着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包括产业政策、环保政策、金融政策等。国家政策支持既为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机遇,也给他们带来了潜在的政策风险。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需要具备高超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确保符合政策要求,避免因政策调整带来的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国有企业被赋予了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并随时可能被要求承担更多新的功能,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国际竞争等。这些功能往往相互交织,增加了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进行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面对需要兼顾多个目标,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团队建设,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是国有企业企业家面对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亟需发挥首创精神,加强制度创新,尽快补足制度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仍然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如:缺少鼓励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相容机制;国有企业开展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尚不健全等。

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必须是一个制度型企业家——他们不仅要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产品和服务,也要关注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制度建设,能够提出并实施新的制度框架,或者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变革;他们不仅需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方针,确保国有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运营,还需要具备强烈的制度意识、创新意识和变革精神,能够敏锐地洞察到制度变革的需求和趋势,积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制度层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并通过制度创新,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活力。

(陈光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国务院国资委: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海葵一号”登船启运前往珠江口盆地
中国华能云南多能互补基地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被曝裁员30%,中国区销量暴跌29%,保时捷何去何从?

起底娃哈哈股权争夺战

讯飞华为齐助中国华能,开启AI能源新时代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