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就医潮涌 共促大湾区医疗互联互通

来源:  证券时报网       作者:潘玉蓉      发布时间:2024-7-9 22:10  |  

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高铁等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让大湾区居民畅享“一小时生活圈”。上午在深圳看牙,下午去中山打卡美食,晚上回到香港的家中,已是香港人的现实生活写照。

医疗养老,民生大计。随着通关便利的增加,大湾区居民必定会身体力行,在大湾区内追逐高品质的医疗和养老资源,而养老又以医疗为保障,大湾区医疗一体化成为居民的祈盼。

近年,在各项政策安排下,大湾区医疗互联互通成效明显。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安排跨境医疗福利“过河”,港人跨境就医潮涌,内地医院也纷纷引进港澳药械,提升治疗品质。不过,由于粤港澳三地医疗资源禀赋和制度传统存在差异,跨境医疗融合的“软联通”并非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商业保险公司、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摩拳擦掌,在跨境医疗中打起了头阵。

港人北上就医升温

三五成群,双肩包配运动鞋,用夹杂着英文的港式粤语交流,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门诊大厅的跨境医疗咨询台,记者看到了不少北上就医的香港人士。

从深圳湾口岸出发,打出租车到这家引进香港管理模式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大约需要15分钟;如果从福田口岸打车出发,约20分钟;从罗湖口岸打车大约25—30分钟。

港大深圳医院是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多项跨境医疗福利合作计划的试点医院之一,成为不少港人北上就医的首选。医院门诊大厅里,设立了面向港澳人士的咨询柜台,提供粤语导诊服务。此外,医院里还有会粤语的陪诊员和医生,协助老年人就医。

7月5日早上,香港人熊先生坐着轮椅过关来到港大深圳医院,现场挂门诊号,一上午的时间完成了看病、检查、开药。陪诊的熊太太对记者说,如果在香港,先生所需要的检查加治疗花费要数千港元甚至过万港元,而在这边只需缴费几百元,费用只是香港的1/10。

除了价格便宜,治疗效率高也是吸引港人北上的重要因素。“我向(香港)本地公立医院申请做心脏检查,被告知CT排队排到了2026年!”香港人吴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刚经历的跨境就医体验。

不久前,他在中山一家医院做体检时查出冠状动脉狭窄,医生建议尽快手术。鉴于了解香港公立医院的排队情况,他马上决定不排了,在内地做。

常年往返于中山和香港的吴先生,选择到港大深圳医院做治疗。从入院检查到办理住院、手术、出院,5天内完成。

“香港是公费医疗,好处是便宜,但排队的人太多,医疗资源非常紧张。等不起的人只能去私立医院,要负担好贵的医疗费。”吴先生说。由于吴先生一直在中山缴纳医保,他申请了异地就医结算,手术花费3.8万元,中山市医保报销1.9万元,个人自费1.9万元,他认为非常便宜。

“如果这个手术放在香港做,去私立医院,疏通三条冠状动脉要花费30万到40万港元,说不定我就不会做了。”吴先生说。

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跨境就医的港人热衷于跟身边的朋友分享体验。疫情后,跨境医疗消费成为湾区涌动的热潮。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为境外人士提供诊疗服务77万人次,其中港澳人士64万人次,港大深圳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是服务境外人士较多的医院。口腔科、眼科、骨科、中医、影像检查等都是跨境就医人群的热门选择。

跨境医疗福利“过河”

跨境就医的“流量”源头,是香港特区政府跨境医疗福利“过河”的两大计划。

第一个计划是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下称“长者医疗券”)。证券时报记者从港大深圳医院获悉,香港特区政府于2009年推出长者医疗券计划,资助每名年满65岁的合资格香港长者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让长者选择适合个人的医疗服务,包括牙齿检查、洗牙、脱牙、补牙等。

2015年,香港特区政府将长者医疗券的使用范围放开到内地指定医院,港大深圳医院是首家试点医院,被形象地比作“福利过河”。记者在港大深圳医院看到,一些香港长者“组团”来医院咨询如何使用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

今年2月19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了新一批“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增加了大湾区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和2家牙科医疗机构,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东莞东华医院等医疗机构,这是“试点计划”首次从港深扩大到大湾区核心城市,且首次有非港资内地三甲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牙科专业医疗机构参与。

第二个计划是“支援粤港澳大湾区医院管理局病人先导计划”(下称“先导计划”)。2023年5月,香港医务卫生局推出该计划,方便居住在大湾区的香港市民在港大深圳医院接受资助诊疗服务。

港大深圳医院咨询台工作人员介绍,参加“先导计划”的患者,需先在香港医院管理局挂号排队,再向该局提交申请到港大深圳医院就医,申请通过后再到深圳预约。在深圳完成就诊之后,患者在医管局的排队记录会同步取消。患者每次在港大深圳医院接受资助门诊服务,需缴付人民币100元诊金,余下费用差额由先导计划资助,上限为2000元人民币。

不过,与香港公立医院实行的公费医疗不同,香港患者在港大深圳医院就诊,超过2000元的部分需要自费。截至今年2月底,港大深圳医院有超过4000名符合条件的病人参加“先导计划”。

据香港医务卫生局对香港立法会提问的答复,在“长者医疗券计划”下,2021年至2023年香港居民在港大深圳医院申领的医疗券金额共3493.5万港元,申请宗数10.68万宗。

香港特区政府还透露,预计在今年内推出首个在大湾区内策略性采购医疗服务的项目,以不同方案令香港市民跨境求诊更加方便。香港特区政府强调,推出相关措施目的是为港人提供额外便利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本港公营医疗系统负担。资助定居内地港人医疗的财务负担将“非常庞大”。

港澳药械北上

与港澳居民北上就医同向而行的,还有港澳药物、医疗器械的北上。

香港的医疗水平享誉全球,拥有领先的尖端医疗技术和快速与世界接轨的药品引进制度,吸引着大湾区内的患者赴港访名医、用新药。

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八部门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医疗机构经广东省审批后,可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物,以及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即“港澳药械通”)。

2021年,“港澳药械通”正式落地,首批5家内地指定医疗机构位于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港澳药械通”为临床急需患者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让内地患者实现与港澳地区同步使用国际新药和最新治疗方案的可能,进一步推动了粤港澳医疗资源的互通互联。

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脊柱侧弯为例,我国早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已逾万人,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肥胖症、近视之后,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传统手术干预的方式主要为植入金属生长棒矫正脊柱弯度,通过每半年一次的手术,调整生长棒长度以符合脊柱生长的速度,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一名6岁患儿如果植入生长棒,则意味着12岁前需经历大约10次外科手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身体上,对患儿和家庭都会产生极大的负担。

港大深圳医院作为“港澳药械通”试点医院,于2021年5月成功完成了一例磁力可控延长钛棒植入手术,一名九岁半的患儿用上了进口器械“磁力可控延长钛棒”,术后恢复良好。

2023年2月,广东省卫健委印发《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第二批指定医疗机构名单的通知》,公布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14家医疗机构名单。至此,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可以从港澳引进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的医院数量增加到19家。

据广东省药品监管局介绍,截至2023年8月底,广东省累计获得批准临床急需进口药品26种、临床急需进口医疗器械17种,覆盖广州、深圳等地市的19家指定医疗机构,惠及患者2501人次。与此同时,港澳外用中成药陆续获准内地上市,已有10个品种获批内地注册上市。

澳门的张权破痛油、香港的和兴活络油和紫花油,这些大湾区内知名度很高的家庭常备药,过去是跨境代购需求最旺的产品,现在可以在内地药房买到了。

记者从港大深圳医院最新获悉,截至今年6月30日,港大深圳医院通过“港澳药械通”共引进22种药品、11种器械,已有超过4400人次的患者获益。

粤港澳三地医疗体系差异大

随着大湾区“硬联通”不断完善,通关便利大大增加,未来,大湾区居民必定会“用脚投票”,在湾区内追逐高品质的医疗和养老资源。而要满足旺盛的跨境就医、养老需求,还需要打破各种障碍,加快实施“软联通”。

粤港澳三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状态,是三地医疗保障衔接面对的现实状况。粤港澳三地现行的医疗医药体系大不相同。

广东省医疗保障的基本制度框架,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全体就业和非就业人口;补充医疗保险是保障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由个人负担的、符合社保相关规定的医疗费用;医疗救助则是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并减轻其医疗费用负担。

待遇享受上,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如在本市就医,起付线以上、最高限额以下的政策内医疗费用,支付比例70%左右;普通门诊中政策内的医疗费用,支付比例不低于50%。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的报销比例更高。

香港实行全民医保,其医疗体系分为公营和私营,前者基于财政税收而提供全民服务,政府实行高补贴、低收费的医疗服务。香港市民到公立医院就诊,每日只需要支付100港元左右,手术费、治疗费、药费、医生护士费用均由政府支出。

澳门为全澳居民提供免费初级医疗服务,同时为孕妇、10岁以下与65岁以上长者、贫民、癌症患者提供免费专科医疗服务。医疗体系供给方面,也是由政府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构成。

在上述基本框架下,粤港澳三地的医保政策、支付结算制度、经办服务在做法上,因循不同的惯例,差异较大。

医保差异的背后,体现的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023年广东省的人均GDP约为10.7万元;2023年香港人均GDP突破5万美元,约合35万元人民币;澳门人均GDP为6.9万美元,约合48万元人民币。港澳人均GDP为广东省的3.3倍、4.5倍。

商业保险填补支付缺口

居民在当地的医保福利难以“跨境携带”,商业保险便成为了保障缺口的填补者,并在跨境医疗融合破局中打起了头阵。

内地居民吴军(化名)被公司外派到香港工作,由于没有香港身份证,他无法享受公费医疗,面对巨大的医疗支付压力,他所在的公司为他在香港购买了高端医疗保险。这是很多外派人士采用的保障方案。

以友邦香港为例,该公司通过与周大福企业战略投资的大湾区医疗集团合作,借助后者在大湾区和内地主要城市的医疗服务网络,为友邦香港在大湾区的客户提供保健服务,包括入院安排、持续性治疗、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种、体检等日常项目。

香港保险公司还与港大深圳医院国际医疗中心、罗湖医疗集团下属医院等对接,开通商业保险直付服务,简化港人就医的报销手续。

在内地,太平人寿、中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也推出了大湾区跨境医疗险,实现医疗保障范围和增值服务上的跨境打通,同时在费率上更加普惠,以数百元价格享受上千万元保额的产品已经面世。保障方面,为了满足内地客户出境就医的需要,多家公司提供港澳指定医院的境外就医服务、重疾二次诊疗意见、意外或突发疾病的紧急医疗转运服务等。比如太平人寿的跨境医疗险增值服务,是由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万欣和提供,后者合作支付的医疗机构超过2000家。

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分经“港澳药械通”引进内地的药械,被纳入城市惠民保中,进入更大的使用范围。比如,用于治疗儿童脊椎侧弯的磁力可控延长钛棒、口服抗癌药物厄达替尼、注射用的抗癌药物维泊妥珠单抗等,均已经纳入深圳惠民保,对于这些药械的使用,年度超过起付线的部分可报销50%,年支付上限50万元。中山惠民保博爱康、珠海惠民保大爱无疆也将进口药械纳入保障范围。

“港澳药械通”实施之后,药械险产品也被开发出来。鉴于跨境药械在内地试点中可能出现医疗风险,人保健康、中再寿险等联合推出了“粤港澳药械险——安心港湾”,对于相关药械责任每年最高保额超过200万元,用于保证客户在首次确诊后一年内产生的费用。

湾区医疗互联互通还有多远?

虽然粤港澳三地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商业机构、民间力量都在同向而行,但跨境医疗融合依然任重道远。

有关注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进展的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跨境医疗保险面临三大困难。

一是医疗信息互通存在障碍。由于三地医疗人员资质认定不同、港澳医院就诊病例与检测结果的信息管理与内地存在差异,三地医疗信息共享推动较难。如果相关数据得不到积累,跨境医疗险将无法获得港澳居民的真实医疗数据,无法进行精算定价和风险控制,进而影响跨境医疗险的创新进程。

二是跨境理赔难度大,流程相对繁琐。具体而言,粤港澳医疗服务标准不统一,在理赔时需要更多辅助材料。同时,三地保险监管对于重大疾病的定义也存在差异,健康产品常用条款与常用词汇也不一致,容易出现理解分歧和争议。“需要一个内地和港澳行业适用的标准作为衡量依据。”

三是跨境健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扩大。比如,一些产品服务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实际赔付率较低;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多围绕重大疾病,未能较好地覆盖日常疾病。

跨境医疗保险的发展困境,背后是三地医疗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些也正是大湾区“软联通”需要加强建设的部分。

看似简单的湾区医疗一体化,其实是一项考验湾区制度融合的复杂工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杨秋荣曾撰文表示,由于内地和港澳之间存在制度差异,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推行涉及三种法域,各城市间医疗卫生资源的流通和共享面临着如医生职级难以互认、医疗准入资质受限、行政审批手续繁复等体制和机制上的现实阻碍。三地医疗协同发展也面临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需要探索更开放、更全面、更系统的创新路径。当下看来,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建议也依然有效。

如何加快湾区医疗融合,业界和学界较为主流的声音,是加强三地医疗规则衔接,推动跨境医疗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健康服务标准体系,打造大湾区统一的医疗支付结算体系。

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于晓东建议,商业保险支付网络应该全面打通,从产品购买和赔款支付上支持跨境居民用好用足商业保险,有助于解决当前的保障困境。

他还强调,应大力鼓励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平台。三地医疗水平差距大,尤其是港澳居民进入内地时,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应鼓励第三方平台提供就医陪诊、医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将大湾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推向更高质量。

“政策应给予更多鼓励,让粤港澳互动起来。”于晓东说。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国务院国资委: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海葵一号”登船启运前往珠江口盆地
中国华能云南多能互补基地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理想汽车CEO“消失”9个月后首发声 “销冠”不想造车

被曝裁员30%,中国区销量暴跌29%,保时捷何去何从?

起底娃哈哈股权争夺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