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延续复苏态势,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具体分析来看,以“中间品贸易”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在外需回暖的大背景下成为外贸新增长点,推动出口回升向好。
受访专家指出,当前之所以提及“拓展中间品贸易”,是因为这是未来理解全球价值链,推动产业链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外需拉动由负转正 机构上调出口预期
“净出口拉动作用增强,外需贡献率从上季度的-3.1%转为14.5%。”4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指出,以人民币计价,今年一季度进出口总值达到历史同期最高,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元。
作为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亮点之一,出口复苏也被视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一大关键。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日前表示,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超预期主要由于出口复苏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强于预期。
汪涛指出,鉴于出口需求走强和一季度经济增长超预期,瑞银将2024年出口预测从之前增长1.2%上调至3.5%,并预计净出口拉动实际GDP增长0.5个百分点。
分析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时,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曾表示,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跑出了“加速度”。具体来看,一季度中间品进出口增长4.4%,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9.6%。
在产品结构方面,中间品贸易过去一段时间被反复提及。从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拓展中间品贸易”以“外贸新增长点”出现在大众视野。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中间品11.24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47.3%。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今年年初公开表示,中国外贸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中间品对外贸增量的贡献接近六成。
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关键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曾撰文表示,深挖中间品贸易潜力、扩大其贸易规模是中国走向贸易强国必由之路。
根据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原则,将商品分为三大类: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在研报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贸易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二者共同促成了一场以垂直化分工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链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由制成品贸易转向中间品贸易;贸易伙伴间的利益分配最终由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高低所决定。
“中国当前仍处于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登的阶段。”黄文涛指出,推动中间产品内向化发展,即实现高端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品的进口替代,是我国摆脱“低附加值”出口陷阱,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无独有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日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同样指出,中间品是理解全球价值链,推动产业链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
林桂军指出,现代产业链可划分为不同阶段,单一国家的优势不需要在最终产品上有所反映。以电动汽车产业为例,他指出,有的国家在最终产品上有优势,但并不一定在全部生产阶段都占优,像日本、韩国等国的产业政策,就往往倡导抓住关键中间品,形成自身的“卡脖子”技术。
向产业要竞争力
讨论拓展中间品贸易、提升中间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自然离不开中国所具有的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水准。
黄文涛在前述研报中提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上升的主要贡献来自设备行业。
2004年—2020年,设备行业即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运输设备、其他机械设备行业的出口份额合计提升5.3个百分点,推动出口结构优化升级,对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有9.6个百分点的正向贡献,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具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船舶、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国产替代进一步加速。
此前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谈及做好今年巩固外贸基本盘的相关工作时也提到,加快培育新动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向产业要竞争力”,依托我国产业基础完整、制造业门类齐全等优势,拓展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中间品贸易。
“联合国制造业分类目录中,中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国务院原参事、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电池行业为例,中国目前几乎可以为全球所有汽车制造企业提供电池。“未来仍旧要用自己擅长做的,为世界各国提供优惠、优质的产品,这也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方式。”王耀辉称。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间品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联系合作更加紧密。一季度,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1.6万亿元,增长2%。其中,中间品出口增长2.1%,占我国中间品出口总值的31.7%,电子元件类、劳动密集型中间品出口均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因此,继续开拓其他市场,建立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扎实信任关系也是拓展中间品贸易的关键之一。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