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市场下行、退出不畅,一级市场就会掀起关于并购退出的热议。2024年以来,多则上市公司拟收购相关公司的公告受到了关注,其中不乏有拟被收购的公司背后,有着数家投资机构等待退出。
在A股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PO)数量急剧下降之际,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VC/PE)退出可谓难上加难。然而,基金到期、有限合伙人(LP)“追数”,对众多投资机构来说,不管以何种方式,只要能退就是王道,并购退出也就越发成为共识。与此同时,监管层也鼓励上市公司置入优质资产、收购未盈利优质标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不少投资机构都筹划着为手上部分项目寻求并购退出机会,并购能否成为VC/PE退出的“解药”?
谁将是本轮并购潮的主角?
2024年1月23日,科创板上市的模拟芯片龙头思瑞浦发布公告称,拟收购创芯微85.26%股份。这是2024年中国VC/PE行业的第一单并购,背后深创投、盛宇投资、创东方投资、龙岗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十几家创投机构借此退出。
记者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1月份有超20家上市公司发布收购相关资产的公告。比如,回天新材公告称,为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加快实现锂电负极胶产能布局,促进公司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用胶战略业务发展,拟以自有资金收购安庆华兰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
1月24日,博创科技也公告称,已实施完成现金收购长芯盛(武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2.29%股份,并已完成全部二期交易价款的支付。值得注意的是,长芯盛背后投资阵容“豪华”,包括云锋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美团龙珠、深创投、晨壹并购基金等,悉数借此实现退出。
对于哪类公司将是本轮并购潮的主角?基石资本方面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是未来高速成长的新兴行业,由于当前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独立IPO上市会变得更困难,对于很多高速成长的新兴行业的公司来说,被收购也是一个变相上市、实现资本化的好机会。二是对于传统行业来说,通过横向整合并购,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同时成本控制方面也会更好。
市场需求大 政策环境好
对于许多VC/PE机构来说,“退出为王”成为了过去一年的重要信条。按照人民币基金“5+2”或者“7+2”的存续期,目前许多基金都已经到了清算期。但在一年投资近万例的庞大数量面前,即便是前两年年均400个IPO的高峰时期的资本市场,也难以“消化”这些投出去的公司。
然而,在基金到期和LP的压力之下,即便项目方能等,投资方也无法再等。“我们已经和四家券商签了服务协议,以多种方式做好项目退出工作。”君盛投资董事长廖梓君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有不少创业企业都不甘于被卖掉,投资人也不甘心即将到手的丰厚收益因并购折价。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几乎每个创始人身上都背着回购、对赌压力,到期无法上市就要履行回购条款;而对投资人来说,当下的环境或许已经不是追求赚多少的时候,而是能否拿回本金给LP一个交代。两害相权取其轻,并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创投机构急迫寻求并购退出,资本市场上政策也在频吹暖风助力。2023年以来,监管层多次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的产业并购,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绿色通道”,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优化完善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等。
并购退出需降低收益预期
能退出终究是件好事,但对投资机构来说,并购却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以A轮入股为例,并购退出和IPO退出的收益相差了4~6倍。”廖梓君表示。与记者交流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采取并购退出项目,意味着需要降低收益预期。
“本质上中国二级市场还是市盈率(PE)的估值逻辑,而一级市场的估值却没有逻辑。”投资人李刚强表示,在并购领域,原来一级市场的估值逻辑不成立。因为,一级市场中的某些行业,比如新能源、半导体等,其中大量公司可能只有五六千万元收入,但估值却早早突破10亿元,二级市场显然不会为此买单。
“现在上市公司做并购都会选择有利润且估值低的公司,开出8~12倍的PE,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收益就只有IPO的五分之一。”廖梓君表示。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