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记者从吉林省统计局提供的《吉林省2023年常住人口基本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获悉,2023年吉林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汇总数据显示,吉林省人口经过13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人口素质持续提升,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人口净流入趋势凸显
报告显示,2023年末,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339.41万人,与2022年末相比,人口减少数量由上年的27.68万人下降至8.28万人。人口跨省净流入4.34万人。自2011年以来,吉林省流出人口一直大于流入人口,一直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近13年首次出现净流入态势。
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吉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吉林省人社厅副厅长张立福介绍,全省高端人才连续实现进大于出,2020年以来“吉人回乡”创新创业人数达58.2万人。
吉林省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大、条件好,这是2月5日,在长春市召开的吉人回乡创业就业合作座谈会上,回吉人才热议的点。“吉林这片热土,营商环境优越,风气开明,各级领导殷殷惜才,实干兴邦。回到家乡,我倍感温暖亲切。”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柴琇说,到目前,妙可蓝多更是在吉林省已经拥有两家工厂,总计生产线40余条,年总加工能力20万吨,产品涵盖液态奶、奶酪两大品类,拥有100多个品种。
报告称,吉林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留人才,大力发展经济引人才,人口实现由2022年净流出18.07万人到2023年净流入4.34万人的跨越。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该报告称,2023年末,吉林省城镇人口为1514.07万人,与2022年末相比,增加17.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2年提高0.99个百分点。从提高幅度看,较2022年扩大0.6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为825.3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5.28%。
从全国及东北三省看,2023年吉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国0.0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辽宁省、黑龙江省0.48个和0.05个百分点。从提高幅度看,吉林省高于全国及东北其他两省,分别高出全国、辽宁省及黑龙江省0.18个、0.30个和0.20个百分点。
此外,长吉两市人口集聚趋势明显。2023年末长春市和吉林市常住人口总量分别比2022年末增加3.65万人和0.69万人。
从人口流动情况看,2023年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和梅河口市常住人口呈现净流入趋势,分别为6.75万人、3.50万人、0.83万人和0.23万人。长吉两市引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省内外人才集聚于两地,同时也有效地促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长春市大力实施了“长春市百万大学生留长工程”,推出九项行动共20条举措。该市通过政策引才、高校留才、域外纳才等多种渠道,吸引了一大批专业一流、素质过硬的“生力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崭新活力。2023年,长春市持续推进“长春人才政策升级版”政策落地,实施7项行动、落实13条举措,让长春走上了从“以城纳才”到“以才兴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吉林瑞雅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稷中表示,吉林省把握新趋势,抢占新赛道,发展新经济,将新电商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连续举办3届中国新电商大会。“为响应留吉就业的号召,我们积极扩大人才引培,集团现有员工近700人,省内高校毕业生占比70%。”梁稷中说。
人口素质持续提升
报告称,2023年,全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450.47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23年,比2022年提高0.24年;其中,男性为11.18年,女性为11.28年,与2022年相比,分别提高0.20和0.28年。劳动力资源总量依然丰富,素质不断提升,为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在2023年11月28日召开的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强调了人口高质量发展对吉林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要把人口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创造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条件。提出要把教育强省建设作为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突破口,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高质量教育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吉林省“两会”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张洪彬表示,2024年,吉林省将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实施职业教育达标提质培优工程,构建“一体两翼五重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起点办好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力争新增1—2所职教本科院校。实体化推进11个产教融合联合体、共同体建设,为产业振兴提供高技能人才。
人口回流和人口素质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源源不断的动力。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领先幅度比前三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