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正在改变非遗的传播方式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岳永逸      发布时间:2023-12-25 15:05  |  

2023年“非遗广州红”网络宣传活动以“非遗粤传承 漫步广州红”为主题,联动广州本地一百多个城市空间打造非遗主题漫步地图、非遗奇妙剧场巡演、元宇宙漫步街区三大板块活动,展现贴近生活又丰富多元的“互联网+非遗”生活方式。其中,“非遗主题漫步地图”打卡活动自11月17日上线以来,微博话题“非遗广州红”点击总量超1.6亿。作为新的载体,数字加速了非遗的传播,数字与非遗的奇妙“混塔”已经是基本的社会事实。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这种组合必定会进一步开疆拓土。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科技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文化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坚实基础。其中,文字作为人类交流事务、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明的演化中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前需要口耳相传的知识、眼见为实的技能被记录下来,后人也因此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新迭代。而且,不少由于种种原因失传的技艺,也因有了文字的记录而在新的时代得以复原、更新。

笔者曾在安徽祁门、岳西一带乡野寻访古旧戏台。地处山区,相邻的村子,口音也着实有异,不少本地人都不明所以。然而,散落在乡野的这些古旧戏台的文字、碑铭所记述的戏班、戏目、演员则将这些言语不通的村落连缀成一个整体。就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字社会的生命力明显胜于无文字社会。到了近现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录音笔这些工具,很难想象会有当下口述史的盛行。新工具的不断涌现,变革性地改变着人类的文化生态与艺术形式。

在“话匣子”(广播)来到中国之前,在北京老天桥和天津等地以露天撂地卖艺维持生计的相声,虽以语言表演为主,却有着更多体态动作。事实上,边唱太平歌词边白沙撒字“圆脸子”(招呼人),是当年相声艺人入门必练的基本功。因为露天撂地,要四围的观众都能看见,对口相声的两个艺人是面对面表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话匣子”的日渐盛行,口才好、声音好的相声艺人与“话匣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进而,因为“话匣子”的介入和影响,相声艺人的口齿清楚、声音个色益发重要。到改革开放前广播“一统天下”的那数十年,相声也从原本是“看”,转型为主要是“听”,以致白沙撒字这一演员基本功逐渐失传。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直至当下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的盛行,相声又开始向表演回归。哪怕是隔着大小不一、形制迥异的屏幕,“看”至少不逊色于“听”。这使得纵然不再白沙撒字,相声演员的容貌、服饰、体态、表情甚至眼神再次具有了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在相声的百年演进中,广播、电视、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传播方式,它们实实在在地参与了相声的制造与生产。以不同方式传播的相声,明显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态,培养了不同的受众,也造就着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与审美实践。

国学大家钱穆曾指出,经过文字的记述加工,《诗经》中的“国风”已经不是纯粹意义用方言传诵的“民歌”,写下来的“国风”因为文字这一载体而具有了更广的传播范围、受众和普遍性,与“雅”“颂”并无本质差别。以此观之,亦如相声,作为新的技术、载体,数字化不仅是当下非遗必然有的保存方式、传播手段,会助力非遗的保护、传播与传承,它同时还在生产着非遗,至少是使“实体”的非遗出现了“数字非遗”这种新形态。它们有着各自的受众、流布的场域。这些新形态,共同构成了今天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样态。

数字化正在打造、革新着非遗的形态与生态,是非遗传播也是非遗传承的革命性力量。借助它,非遗更能有效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传播,也就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生活传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国务院国资委: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海葵一号”登船启运前往珠江口盆地
中国华能云南多能互补基地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理想汽车CEO“消失”9个月后首发声 “销冠”不想造车

被曝裁员30%,中国区销量暴跌29%,保时捷何去何从?

起底娃哈哈股权争夺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