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开拓创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企业观察网       作者:陈宏伟      发布时间:2023-9-11 14:45  |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宏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铁十七局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学思悟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进一步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凝聚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铁十七局党委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思想共识,推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党的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创新”作为贯穿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铁十七局作为新时代建筑央企,肩负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当好党执政兴国“六种力量”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将“创新”放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和“稳增长”的角度去认识创新、谋划创新、推动创新。

(一)推进“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创新”的理论建设不断深化,对“创新”的战略部署更加清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有企业创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强调“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要求企业家“要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国资委党委提出,“要切实用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主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在科技、效率、人才、品牌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中国铁建党委提出,“坚持将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从理念、科技、体制机制、管理、商业模式等维度,推进全方位、系统性创新,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正确途径,是党交给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共同政治任务。中铁十七局要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矢志不渝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落实党和国家战略、推动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十七局力量”。

(二)推进“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必然选择。回顾党领导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建国开始,在恶劣的国际环境和准战争状态的压力下,以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为目标,勒紧裤腰带发展重工业。第二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全面转向经济建设,依托重工业基础保证相对稳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回过头来发展轻工业,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承接西方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和中低端产业。第三阶段,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凭借国内完善强大的轻、重工业基础,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和积累的生产经验,通过模仿、吸收和再创新,将承接产业链从低端逐步延伸至中端,成为“世界工厂”“基建狂魔”。第四阶段,从进入新时代开始,在中下游产业链逐渐完善、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市场的基础上,我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向产业链上游发起攻关,向价值链高端转移,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前行。

中铁十七局党委举办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铁十七局要将自身发展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维度去考量,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支撑。

(三)推进“创新”是实现建筑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建国以来的相当长时间,我国建筑业之所以能实现飞速发展,就是因为有数千万的农民工跟着央企和有资质的队伍干活,推动建筑业实现了规模的成倍扩张。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国家从“四万亿”开始一直大力投资基建,通过投资建筑业来拉动了整个产业链,促使我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等现实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追求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建筑业的市场特征和行业趋势已经发生剧烈变化:

一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演进,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行业传统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成本骤升的市场环境,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生产标准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建设管理规范化,建设过程集成化,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以更低的资源消耗实现更高的价值产出。

二是市场格局加速重构,以铁路、公路、房建等为代表的“老基建”在后疫情时代空间收窄、增速放缓,基建投资重心开始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转移。与此同时,行业领军企业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在细分市场迅速扩展,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存量博弈阶段。我们必须聚焦市场发展方向,把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加快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升级,随着基建项目的投资主体逐渐由政府转向企业,资本运营的投资新模式比重不断增长,加快由施工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转型成为大型建筑企业的共同选择,全产业链服务、供应链合作、产学研联盟等新业态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

我们必须主动应变求变,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服务现场为重心、以创效创誉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带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商业模式的升级换代,走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二、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创新,以“雄安质量”为标准重塑十七局品牌信誉

中铁十七局参与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项目的建设,是我们响应党的号召、践行国家战略、加快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对提升十七局管理标准和发展品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对企业抢抓市场机遇、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8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我们设立雄安新区要瞄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一个样板。”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宏伟到基层调研

我们要及时跟进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向“雄安质量”看齐对标,把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项目打造为中铁十七局工作的标杆、产品的标杆、品牌信誉的标杆。要充分认识到,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项目的质量是“雄安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局建设的不仅是一个实体工程,更是一项政治工程。要将“雄安质量”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以新的理念、方法、标准推动项目管理脱胎换骨,将十七局的品牌信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向党的思想理论看齐对标,凝聚创新发展的共识

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的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抓落实、促创新、求实效,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实际成果。

一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见效。

二要坚持融会贯通,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创新思维、创新要求和创新精神,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寻找激发创新变革、突破发展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

三要坚持学以致用、以知促行,熟练掌握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理解和认同,形成同心同行、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对标雄安质量,提高创新发展的标准

雄安质量直观表现在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建设标准上,在理念的先进性、建设的规律性、技术的前瞻性等方面,有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我们要借助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项目的先天区位优势,广泛深入地吸纳和运用这些理念、标准、方法,在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较大的提升。

一要按照“三新”理念对项目的施组、技术、效益进行通盘策划,拿出工期、质量、效益能够匹配联动、统筹协调的整体性方案,从源头上保证工期最佳、质量最优、效益最大。

二要以更加严苛的标准、更加严谨的态度严把工程质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施工过程控制,将标准化工作做深做细做优,实现“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为创建精品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加强环水保全过程管理,全方位建设“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安全文明、简洁美观”的绿色工程,把施工现场建设成“规范有序、环境和谐”的绿色文明示范工地。

(三)对接市场前沿,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

雄安新区承载着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样板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这个赛道上,一大批行业头部企业、优质社会资源竞相布局、聚集合作,各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度体系、竞争机制相互角逐、相互交融,为我们与市场接轨、与先进对标创造了绝佳的机遇。我们要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做,为增强十七局项目管理能力提供一套可借鉴、可复制的“雄安经验”。

中铁十七局在浩吉铁路应用的重大工程黄土灾害机理、感知识别及防控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要增强产业链带动能力,强化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投资平台等产业链单位的协同联动,深化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更好地发挥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辐射面和市场覆盖面。

二要增强供应链整合能力,加强对分包商、供应商和业务合作伙伴等社会资源的管理整合,集聚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信誉的合作伙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市场竞争合力。

三要树立创新创造的鲜明价值导向,要以“价值创造”和“四种精神”为标尺,将能干事和不能干事的人区分开来,将政策向创造价值者倾斜,制定差异化的考核评价和薪酬激励方案,建立健全价值创造和成果共享的正向反馈机制,鼓励精兵强将投身一线、干事创业,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的内部生态。

(四)以创新推动“创效创誉”

在创新方面,要锚定“行业领先”的目标,敢于投入、善于投入,在运用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独特亮点,形成品牌效应,为项目盈利创效、滚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创效方面,要全生命周期提升项目物资、设备、资金、劳务各环节的降本增效水平,围绕方案策划、成本管控、合同管理、劳务选用、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强基础、提效能,增强项目盈利能力。在创誉方面,要以干好在建为依托,精益求精打造标杆工程、精品工程,不断提升十七局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为项目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立标打样。

可以说,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项目身处雄安,不仅仅是完成施工任务的一个指挥部,更是企业贯彻落实新思想、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的一个桥头堡,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和发展定位,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对标雄安新区的建设标准和经验,将项目打造成为十七局创效创誉的标杆,树立善建善成的十七局形象。

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国有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归根结底来源于创新。

近年来,中铁十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价值文化”“三新理念”“四种精神”等一系列创新理念,以“向北巩固、向南发展,优化中间、拓展两端,提升存量、创新增量”的“24字”发展战略引领企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但对照全新的市场环境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的发展任务还非常艰巨,施工生产效能、供应链整合能力、盈利创效能力等方面的短板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中铁十七局党委将今年确定为“经济质量提升年”,就是聚焦项目管理水平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不相匹配这一主要矛盾,推动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与时俱进、加快提升,为实现“十四五”转型升级、赶超先进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铁十七局参建的黄池沟智能配水枢纽

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我们要坚持把创新放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扎实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市场创新等,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我们要按照中国铁建党委要求,加快打造“三地一特区”,依托技术重难点工程项目开发“专精特新”专项技术,在“卡脖子”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研发力度,不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我们要求所属各单位都要推进“专精特新”研发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优势,至少在专业范围之内打造一、两项过硬的专业化能力。比如,二公司要发挥矿山特级资质优势、持续拓展矿山市场,深入研究这一细分领域的资源分布、开发节奏、项目分布,强化技术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尽快打造和提升矿山领域的专业能力。所属其他公司也要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抓紧培育各自的专业化优势。

(二)深入实施管理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强调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作了大量的论述。从中国铁建层面来看,作为全球第三的建筑企业要想赶超第一、第二,并与第四、第五拉开距离,必须要靠创新,而且要依靠有世界影响力、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对于这两个层面,把技术创新放在第一位,是绝对正确的。

但是具体到十七局,要解决当前的脱困问题、生存问题、发展问题,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紧迫。因为技术创新发展到现在,不管是绿色施工、智能化,还是智慧建造等等,还没有一项技术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建筑业所有的技术创新也不具备技术革命的条件。

中铁十七局承建的京沈客专辽宁段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就当前的技术发展形势看,技术进步对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是很大的。因为这些技术创新手段,实现了源头把控、动态监控、全程可追溯,使安全质量更加可控,施工生产更加环保,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些技术创新手段,对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的实际贡献还不够大。因为产品的本质是“信息+介质”,“建筑产品”就是将设计信息写入钢材、水泥等介质以后的产成品。建筑业前两年的热点是“新基建”“区块链”“装配式建筑”,现在是“绿色施工”“智慧建造”“ESG理念”等等,这些主要是增加了在建筑产品中写入的信息量,对于建筑企业从供给侧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是有意义的。但对于具有“单体性”“劳动密集型”等特点生产方式的建筑产品的生产,并没有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形成因果关系,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对企业脱困与发展也没有明显贡献。所以,从企业今天的生存和明天的发展来讲,管理创新更重要;从今天的使命和未来的发展来讲,技术创新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管理创新?就是“优化中间”:提升工程承包业务的创效能力和竞争优势,加强供应链建设,在队伍选择、合同安排、履约保障等方面加大管控力度,提升项目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水平,进而形成成本优势、提升竞争能力。这些方面做好了,至少能增加5%的利润,所以说,管理创新对于十七局当下的生存发展更为紧迫。

(三)加快推进机制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活力

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是国企改革的明确要求。对接市场要求、引进先进机制,也是中铁十七局“创新增量”的本质要求。建筑企业当前面临的人均产值、企业利润、职工工资偏低等问题,本质上就是经营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造成的。

我们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者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把重点重心放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效率效益上来,加快解决人才、效率、品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加精准、更加优质、更加高效地为客户提供建筑产品和服务价值,为价值创造者干事创业提供平台、提供保障、提供充足的价值回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主动学习、引进、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市场为标尺标准衡量各项工作,以符合市场规律的薪酬体系激励骨干人才创造价值,积极打造市场化管理运营的前沿阵地,为项目盈利创效、职工创收增效发挥示范作用。

中铁十七局承建的山西武乡五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

(四)着力推进市场创新,优化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布局

从市场环境看,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市场正在快速兴起,加快提高新兴领域市场比重、优化经营结构已经成为行业的大势所趋、企业的发展所需。

我们要加快实施“24字”发展战略,把握机遇、积极布局,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市场保证。

一要在干好在建、树立品牌信誉的基础上,着力积累经营资源、延伸经营链条、扩大经营网络,实现以干促揽,不断扩大企业市场份额。

二要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进军节能环保、污染治理、土地整治、绿色建造、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不断优化完善经营结构,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三要延伸产业链条,稳妥运用PPP、EPC等商业模式,发挥资本运营项目对主业的撬动作用,加快推动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

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党赋予中铁十七局的光荣使命,我们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雄安质量为标尺,加快创新发展步伐,推动建设“更强更好更美十七局”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本文内容节选自陈宏伟党委书记、董事长在中铁十七局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项目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编辑:王星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国务院国资委: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海葵一号”登船启运前往珠江口盆地
中国华能云南多能互补基地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理想汽车CEO“消失”9个月后首发声 “销冠”不想造车

被曝裁员30%,中国区销量暴跌29%,保时捷何去何从?

起底娃哈哈股权争夺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