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围绕如何推进经济工作,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谋划部署。
多位业界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对国内外环境的客观分析,一方面提振了各界对于明年经济发展的预期,另一方面理性分析了我国经济工作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并就此开出了“良方”。
直面问题 理性分析经济工作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俊伟向人民网表示,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2023年能否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也正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和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充满挑战的情况下,召开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关重要。”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向人民网表示,会议最重要的是提振了全体人民的信心。
“进”是稳的基础,“稳”是进的保障。会议表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张俊伟认为,明年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国将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部署重点 握指成拳应对各项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如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各类政策怎样协调配合?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引人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人民网表示,与前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今年的会议特别把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作为重点工作,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同进行部署安排,进一步突显了科技与产业在明年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中央经济会议和此前几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涉及产业政策时,均提到了‘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要发展和安全并举。”赵锡军表示,在应对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带来的挑战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突显,发展不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特别是产业链和供应链运行的稳定性,在2023年存在一定的变数,这也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高度关注不稳定因素及其风险。
除了产业政策,近年来在应对三重压力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安排。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赵锡军认为,这一方面表明了财政政策工具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势,比如,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延续了以往财政政策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加力”上,此次会议要求“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即财政政策如何加力、加力到何种程度,需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和地方债务的风险,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并非单边的扩大支出,而是要考虑支出的可持续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重点在于“流动性合理充裕”。 赵锡军表示,这说明不能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也不能“大水漫灌”,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金融总体稳定。
“整体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明年财政政策发力要比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的信号。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将会是2023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向人民网表示,明年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其中支农、支小等长期性工具和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阶段性工具的投入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对于地产、基建和制造业信贷支持也会增加。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