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以降低碳强度为主 仍需注入更多新政策

来源:  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1-11-15 14:11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今年10月27日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理念、实践行动和成就贡献,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倡议主张。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特别邀请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就白皮书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杨楠 摄)

中国网:白皮书专门提到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目前我们碳交易市场的试点进展如何呢?

柴麒敏:我们从“十二五”开始,当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首次提出我们要建碳市场,然后在2012年首先推动了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涉及到可再生能源、碳汇等。2013年开始陆续在全国7个省市,包括深圳、广东、北京、湖北、上海等这些地方推动了碳交易的试点,自下而上地探索很多机制建设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在2015年,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对全世界宣布中国要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所以从2017年开始就陆续启动了这个体系的建设。一直到2021年的7月份,在上海、北京、湖北三地,在韩正副总理的亲自见证下,我们的首单上线交易完成,碳市场正式启动了上线交易的工作,目前应该是有条不紊地在推动。

我们参照了现在发展相对成熟的欧盟市场。中国的国家级市场才刚刚起步,一方面可能要给它更多包容性,因为它的发展可能还会有个过程,像欧盟就经历了大概4个阶段的发展,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对中国来说也一样。

另外,中国的整个碳市场发展的阶段跟发达国家可能有区别,发达国家都是在排放已经达峰之后,排放总量开始进入下降的阶段适用碳市场。对中国来说,现阶段我们的排放还在适当地增长,我们还没有达峰,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控制,我们的目标主要以降低碳强度为主。强度我们知道是一个相对指标,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绝对量的指标,它也有一个区别。所以我们现在的碳市场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我相信也是跟我们发展阶段相适应,未来也会根据我们自身的国情,来做不断的升级、改革,相信会行稳致远。

中国网: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

柴麒敏:首先它必须制度完备,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得构建起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保障。另外一个,它必须要有相对成熟一点的参与方,比如说我们受排放控制的重点排放单位,未来有可能符合条件参与到市场当中的个人和机构,这个多方的参与,才能够真正形成这方面的市场。

另外,这个市场如果真正要起到价格引导、投资引导的作用,它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的活跃度、流动性,包括一些未来有可能有序地发展我们的碳金融,包括期货等一些衍生品的开发。这个都是在商讨过程当中,也包括它的信息透明、公开,便于公众以及监管机构对它进行监督。

我想碳市场要发展得好,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需要政府出很好的政策,市场要良性地来运行,包括参与这当中的每一份子可能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碳市场设计的总的目的是希望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灵活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现在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未来实际上在碳市场发展过程当中,还有很多工作要推动。

中国网:您刚才也提到要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这个机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物,目前我们在探索当中取得哪些成果呢?

柴麒敏:中国在2012年就启动了自愿减排交易制度,包括新能源和林业碳汇在内,都纳入到这个市场。这些像您刚才提到的碳汇既具有减排的效应,同时又具有生态效应,具有社会的很多价值,实际上是非常好的,能够推动我们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工作)。实现碳中和既需要把排放降下来,又需要增加很多自然系统的碳汇,来最终实现平衡,所以它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

但是对中国来说,它可能也有一定的局限,因为中国的土地资源比较有限,未来碳汇发展受到这方面资源条件的限制,所以要更高质量地推动碳汇发展,同样我们要注入很多新的政策、制度来保障。因为很多碳汇在的地方都是可能发展阶段相对靠后的地区,它对实现我们国家的共同富裕也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佟静;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编辑:陈文琦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国务院国资委: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海葵一号”登船启运前往珠江口盆地
中国华能云南多能互补基地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理想汽车CEO“消失”9个月后首发声 “销冠”不想造车

被曝裁员30%,中国区销量暴跌29%,保时捷何去何从?

起底娃哈哈股权争夺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