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召开。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俊喜、住建厅副厅长刘建华、科技厅副厅长于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王刚应邀出席会议。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范志忠、 党委副书记 校长 牛建刚 等 学校领导 , 以及自治区教育厅、住建厅、科技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区内外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百余名嘉宾出席会议。
张俊喜代表自治区教育厅讲话,对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成立表示祝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动与住建厅、科技厅及相关行业企业联系,牵头成立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是学校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一体、两翼、五重点”新举措、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学校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希望学校能借助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这一平台,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创新驱动重大国家战略和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
刘建华代表自治区住建厅讲话,他指出,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是各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技术优势和办学优势,推动内蒙古建筑领域和职教领域深度融合的新举措,也是打造内蒙古本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更是为政行企校深化合作交流、共同推动自治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全区智能建造业转型升级搭建的新平台。
于潍代表自治区科技厅讲话,他指出,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是深入推进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举措,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解决制约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搭建了深入沟通交流的新桥梁,开创了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新局面。
王刚讲话,他指出,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智能化建设领域的职业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加快内蒙古自治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共同体以及各成员单位把握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这一大发展方向,注重智能化与各种绿色低碳材料、工业化部品部件、清洁能源和超低能耗建筑的结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帮助企业、行业孵化更加成熟的新技术体系,共同提升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
范志忠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积极谋划、大力推动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的各项工作,以数字化改造、低碳化转型、智能化提升、工业化发展为方向,扎实稳妥推进共同体各项目标任务,接续助力自治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通过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建立产教科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切实推动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 把共同体打造为职业教育助力建筑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鲜明职教亮点和技术特色、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教科深度融合示范样本 。
新当选的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理事长牛建刚讲话,他表示将认真负责履行好理事长的职责,努力开创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新局面,推动教育更好服务创新驱动重大国家战略和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为自治区教育事业和智能建造产业发展培优增效,为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发展提质赋能。
相关领导为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成立剪彩
牛建刚和数字之光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传炎代表双方签约
张俊喜、王刚共同为装配化装修产业学院揭牌。
范志忠说:“产教科融合共同体是一条创新之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行业协会,行业的头部企业,研究机构和专业院校,政府职能部门及银行六方发力。实现建筑业的工业化、数字化、低碳化、智能化的创新发展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开放育人。”
“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的成立,对于深化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智能建造、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 建筑工程与测绘学院土木工程检测教研室主任孙煦东对记者说。
“特别看好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创新融合体,新形势下,大家应该优势互补,以快速融合联合共享的机制,推进各方单位的协同创新发展。据我了解,内蒙古智能建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应当是全国第一个产教科融合的共同体,给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点赞。”山东百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清禄如是说。
(编辑:陈霞)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