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表态正在进一步明确。
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列为率先突破展的重点。
《意见》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制定了目标节点,即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此外,《意见》对于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详细指导,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
金融行业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意见》指出,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
国家层面对于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导意见出台。
《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节能优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意见》的出台反映出的是新能源战略的被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此前指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并要求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
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此前表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020年底的15.8%,提高到2030年的25%左右,这个压力比较大,意味着接下来能源增量70%以上为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总装机从2020年底的4.6亿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12亿千瓦以上,以后每年的增量都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领域中,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已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数据显示,光伏行业四大主要制造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中国光伏企业产量的世界占比均在三分之二以上。
业内人士称,未来十年风电、光电投资将迎来大发展,但是,风电、光电占比的提升也对电网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风电、光电的“窝电”现象依然存在。
对于新能源发展对电网提出的更高要求,《意见》要求,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提高能源输配效率。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朱明此前表示,要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也就是新一代电力系统,还要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纳入地方考核体系等。
支持绿色产业企业上市
绿色环保产业企业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意见》指出,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此外,《意见》表示会进一步放开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领域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务。
在资本市场层面,绿色产业企业的上市融资也将获得政策倾斜。
《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具体包括: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绿色供应链制度的探索也将进一步深入。
《意见》称,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选择100家左右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在技术研发指导上,《意见》表示,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平台。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