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举行以来,三省一市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持续以一体化发展带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长三角如何根据中央要求,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记者近日采访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
开局之年长三角经济强劲复苏
一期项目全面达产——近日,上海华虹集团在江苏无锡的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迎来关键节点。从签约、建设到竣工投产,华虹无锡基地创造了同类项目建设的最快纪录,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最近一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的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呈现各项工作全面提速、各项任务全面提质、各方主体全面参与的良好局面。”华源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核定的数字,今年一季度长三角经济增长呈现强劲恢复态势,GDP整体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6.1%,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4.6%,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5.1%。
在华源看来,长三角经济复苏态势好于全国,得益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目前,长三角地区高铁运营里程超6000公里,覆盖区域内90%以上的设区市。三省一市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超前布局。三省一市已建成5G基站超过18万个,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应用示范项目近1000个。
区域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相继出台。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持续健全。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 联网定点医疗机构8200余家。10个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实现 “一码通行”。
此外,在区域能源安全供应、绿色生态建设、统一市场体系等方面,长三角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科创联合攻关、数字化加快转型
深刻领会中央布局落子的战略意图,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从安徽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到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长三角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统计显示,目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2个,科学仪器35551台(套),总价值超过431亿元。在此基础上,三省一市统筹推进科创能力建设、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2010年以来,长三角城市间的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升到近2万次。2020年,三省一市安排省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超过2亿元用于联合攻关,带动社会投入超过10亿元。”华源介绍,通过推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国家科学中心深化合作,发挥大科学设施的重大平台作用,将为长三角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提供有力支撑。
数字化是全球趋势,蕴藏着新的发展动能。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长三角力争在数字化发展中走在前列。
“在经济、生活和治理领域,三省一市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华源说,百姓受益最多、感受最深的是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项目。
如今在长三角,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以跨省通办,身份证、驾驶证等30类电子证照实现互认应用。便利背后,离不开数据的跨省交换和共享。
在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下,上海会同苏浙皖共建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交换各类数据1.61亿条,为全国范围“跨省通办”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在长三角系统集成
今年2月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获批,纵贯南北、通江达海的“大虹桥”揭开面纱。这是继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又一个落地长三角的国家重大战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在长三角落地、叠加、集成。长三角正在成为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和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重要平台。”华源深有感触地说。
摊开长三角的地图,可以看到,覆盖沪苏浙、呈“一核两带”布局的“大虹桥”,犹如一张蓄势待发的“弯弓”。“箭尾”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箭镞”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三个重点区域呈现东西两翼齐飞、对内对外兼具的布局,共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
其中,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在打通东航路——康力大道等省际断头路的过程中,沪苏两地共谋一个项目、共商一套标准、共管一个运维,这些制度创新为其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华源表示,当前三省一市正在积极编制和落实长三角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引领国内大循环核心引擎、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这个定位,努力形成经济活跃强劲、创新能力跃升、营商环境优良、要素流动畅通、绿色美丽宜居、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编辑:王星)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