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三周年“双联通”融合发展 三大平台成湾区发展新动能

来源:  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2-6-27 17:01  |  


中国网: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三年来,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哪些支持?前海、横琴和南沙三个平台如何发挥联动优势?本期节目,特别邀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为您解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         中国网  刘凯  摄影

中国网:王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2年的发展目标,对标这样一个发展目标。经过三年的发展建设,您认为,这一近期发展目标是否已经完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福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三年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来说,逆全球化、俄乌战争,外部形势对我们造成了冲击,内部有世纪疫情的影响。同时,我们提出了新发展格局大的发展框架。在国内外综合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抓住了机遇,克服了困难,初步或者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从体现的方面,可以对标一下大湾区的几项工作重点。

首先,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高质量地完成了前期的工作。从空间结构上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架构是“两廊两点”,东岸的科创走廊和西岸的科创走廊;东岸的“点”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园区,和西岸的“点”横琴医药深度合作区,这两个“点”的战略层级都得到了擢升。从当地布局的大科学装置来说,已有的大科学装置,像散裂中子源正在发挥作用,我们又新布局了一些大科学装置,南方光源、重离子实验站也在积极建设,同时搭建了若干和港澳合作创新的载体平台,像中科院在香港也设立了分院,在香港就有16家国家实验室。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创能力方面完成了预期目标。

第二方面,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来说,《规划纲要》描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造业方面,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已经成为世界级产业带,有世界级的影响力。现在正在着力培育西岸的高端制造装备带,将来会以珠中江为主体区域,会布局一些面向未来的产业,特别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会布局一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装备制造业,甚至一些国之重器的装备制造业。

二是从现代服务业发展来说,深港前海的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横琴的医药深度合作区都是以服务业为主打的,同时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得到了夯实,它的国际专业服务能力这方面的美誉度得到了加强。从澳门来说,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又有葡语国家合作的平台,多元文化交流的基地,这些功能都得到了加强,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擢升。

三是,从战略新兴产业方面来说,这方面发展尤其迅速。我们相当于集中了国家优势“兵力”,调动了各种资源进行积极应对,像我们在集成电路这边粤港澳大湾区成立国家集成电路第三极,国家已经投入很多资源,搭建了若干平台,会来破解这些问题。当然这里的生物医药、新材料发展也非常迅速。

四是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发展特别快。大湾区发展海洋经济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也是适应国家“向海图强,走向深蓝”的战略方向的。海洋强国战略,我认为大湾区可以走在前列。

第三方面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包括“硬联通”,也包括“软联通”。在互联互通上,现在“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形成,高铁网、高速网、公路网非常密集,深中通道建设比较顺利,黄茅海大桥很快建成,赣深铁路已经通车了,整个革命老区的联络已经打通,肯定会带动华南的发展,像江西、湖南这些地带。

粤港澳联通方面也出台了若干积极的举措,像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治理协同等这些措施频繁出台,“惠港16条”对于专业资质的认可,已经有3000多名的导游、建筑师、工程师允许在内地执业。同时,内地也向港澳青年放开、允许、鼓励他们参与大湾区的一些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招考,通过这种资质互认、标准放开,给港澳青年提供了很多就业创业机会。深圳前一阶段刚招了10位港澳青年担任公务员,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从共建优质生活圈来说,这边也采取了很多的举措,天蓝地绿水清海净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生态的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内地到港澳,港澳到内地,在疫情前是很畅通的,至少比以前畅通了,通关便利化,港车北上,资金跨境流动,科研设施的跨境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见,从“软联通”和“硬联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携手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我们也谋划构建了很多的平台和抓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构建了一个“一带一路”生命科技促进联盟,这是一个专业性的组织,依托深圳,依托港澳,把港澳的服务能力有机的加入到大湾区的优势产能上,一起走出去。为了积极参与这种国际高水平的经贸组织,像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种组织,我们正在对标这些先进的经贸规则,来改变提升内地的这种营商环境制度标准,这也是制度性开放的一些要求。

从大湾区建设的最后一项任务来说,是构建平台。我们构建了很多的平台,像前海深港服务业合作区,党中央、国务院发文的去年9月已经公布了。横琴更具有震撼性的文件,它是真正构建了“六个自由”的制度体系,采用了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除了这两个平台之外,近期公布的南沙方案还有将来会公布的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园区,还有正在酝酿的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肇庆示范区,包括江门正在谋划的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实验区,这都是支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抓手。

特别重要的是,就平台谋划来说,香港提出来要搞北部都会区,深圳积极回应,提出要推动深港毗邻区协同发展。我们正在做这个研究,也是为了积极的配合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我理解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是香港各界凝聚共识的一个反映,是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的一个重大的抓手。如果在内地,在中央的支持下,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能够取得实效的话,香港可以形成“南金融、北科创”的发展架构,就可以维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

从上面各个角度来说,我理解粤港澳大湾区三年的成就是非常瞩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国网:与世界其他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从建设之初就面临着“一国两制三法域”所带来的制度差异,但这既是差异,也是独特优势。过去三年来,大湾区在破解制度差异、探索制度创新、促进湾区融合等方面进展如何?

王福强:在这些方面大湾区把它作为重中之重来推进,因为这种“软联通”是制约港澳和内地协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隐性的壁垒比显性的壁垒更难以解决。但是就是这样,大湾区建设过程中还是把它作为重中之重,体现在要大力度的推动标准对接,规则衔接,资质互认,治理协同,这里涉及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的问题,涉及到专业资质是不是互认的问题。

从人流来说,大力推动了通关便利化,像青茂口岸的这种“两地一检”,像深港之间14个口岸以后的合作查验一次放行,这种会成为深港口岸通关的一种基本盘,这都大大便利了人流的流动。

从资金流来说,深港通、沪港通,金融开放措施也在不断的出台。

从车流来说,港车北上的方案正在拟定,对于澳门的单牌车进入横琴数额已经达到了一万辆,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像科研要素的跨境流动比以前更便捷了,这一直是港澳合作、科创合作的痛点,特别是生物材料、人体组织。其实我们这边完全可以打造一个生物大湾区,成为世界生物科创的新高地。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这边特别是在前海做了这种法律制度的对接,构建了司法仲裁委员会,还在横琴那边,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选择性适用部分法律,这都是法律适用上的一些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规则对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中国网:刚才您也提到,前海,横琴和南沙是大湾区中三个国家级合作平台。去年9月,国家出台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近日,又出台了《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这三个方案都是结合各自的区位优势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和重点任务,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联动发展?

王福强:这三大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三大动力源,三大发展引擎,各有优势,功能上各有定位,制度层面是有差异的。

对于它们如何发挥优势联动发展,第一方面要明确各自的定位,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你的功能是什么,你的定位过来支撑后续重点任务的布局,包括配套的支持政策,所以定位是牵引三者形成联动发展的基础,必须准确把握定位,不能弄混淆了。第二要明确你是谁,为了谁,你的目的是什么,优劣势是什么,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比如,横琴的这种产业空间是比较小的,虽然只有106平方公里,但是26平方公里可开发空间里只剩下10平方公里可以布局新产业,包括还有布局一些生活设施,从这个角度来说横琴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布局一些重大产业的话,空间占用面积比较大的产业的话,横琴是不适合的。那怎么形成联动发展呢,就牵扯到这个问题。第三就要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共用一些基础设施,一些空间。比如就三个平台来说,都在把科创作为一个共同的发展重点,也在积极的布局一些重大科学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一些创新平台,如果三者分头布局就会造成错配和资源浪费,有效推动三个平台的资源共享非常重要。因此,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这三个平台有一些互动,共同支撑港澳发展。

中国网:这三个平台发挥优势,明确定位的联动发展会给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哪些机遇?特别是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会带来支撑和保障?

王福强:(三个)方案的公布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三个动力源。这三个动力源从空间来说形成了一个“品”字结构,三个动力源互为支撑,可以支撑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展,也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一,从产业链协同上。我们都知道港澳是以服务业为主 的产业结构,内地这种产业链条非常长,高端服务业必须依托这种制造业实体经济才能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把香港的这种科研能力、基础研究能力比较强的优势、科研成果积累丰富的优势有效的嵌入到大湾区内地的产业体系里来。

第二,刚才也提到了为香港的这种专业服务能力释放充沛的空间,它不仅仅是要服务港澳市场,同时这种专业服务能力要到内地来或者是要协同内地到国际上去。比如在“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中,我们通过香港专业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像征信平台、投融资、人力资本支持也可以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从产业链上,二是从专业服务的社会能力释放上。

第三,从支撑配合港澳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方面,也可以给它提供一些新动能。

第四,可以为港澳的这种科创能力融入国家科创体系提供机会。我们知道香港澳门都有一些黑科技,都有一些基础研究能力,但是之前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国家的科创体系,像跨境开展科研项目科研合作都存在一些障碍。后期就可以依托这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本身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平台,我们在这个地方和港澳共建一些科研基础设施,共同谋划一些科研项目,共同推动一些产业转化,所以,通过这种科研能力的合作,我觉得可以为港澳打开一些发展空间。

第五,优质生活圈的构建,可以为港澳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活、就业、居住的空间。因为共同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是大湾区重要的建设任务,三个平台是生产、生活、生态特色比较明显的地方,是“产城人景”相互融合的地方。这三个平台从生活成本来说相对港澳要低,从创新氛围上相对港澳要活跃很多,从前期推动的这种“软联通”来说,这三个平台是“软联通”的试点。这种“福利”跨境可携带、配套国际环境、教育医疗都趋同港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三个平台也可以为港澳优质生活圈的构建,吸引港澳居民在此生活就业创造一些机会。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五个方面为港澳注入新动能。

中国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您认为,“高质量建设”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高质量建设大湾区?

王福强: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我党百年奋斗历史成就和经验里,特别提到了高质量发展的定性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的发展。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毫无疑问要走在全国的前列。怎么才能实现这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这些发展呢?首先要对标七项任务。

这七项任务里首先是国际创新建设,怎样向创新驱动转化,怎么实现自己的科技自律自强,怎么代表国家或者是为国家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在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做出大湾区的贡献,这是第一步。

第二从产业角度来说,怎么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集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湾区要做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第三开放,开放是必由之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过去我们的一个成功经验。在新时期的开放,大家都知道是从要素和商品流动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过渡,在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性开放阶段,大湾区和广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制度性开放的当下大湾区也要在全国走在前列,制度性开放就涉及到规则规制监管,在这些方面,在软的方面大湾区要向国际对标。比如最近我们刚加入RCEP,港澳也在积极申请,我们要对标RCEP的先进经贸规则来倒逼国内经贸规则的改革,提升营商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还有一点我们要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这种开放,通过统筹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夯实自己双循环关键平台的路径过来提升我们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空间,大湾区是世界制造工厂的典型代表,港澳有这种高端专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它的强大的融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在共同走出去方面,我们肯定会形成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国家队”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我们在海外投资,那么多权益、那么多资产、那么多项目,我们需要流转,我们需要交易,特别是国际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的那些项目资本需要交易、需要流转、需要退出,这时候我们还要利用香港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依托香港这种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设置国际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合作的国际版,在这边把他们的权益陆续退出,这也是香港能力的延伸,也是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资本所喜闻乐见的,这也是支撑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的一些具体举措。

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说,如何构建这种可持续发展也很关键,我们大湾区可以成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可以率先应用或者布局一些新技术应用场景,像5G、无人驾驶都是可以支撑大湾区各方面发展的路径。

要维持港澳发展稳定,要实现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应该认真准确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各项任务,并结合国家战略方向,结合港澳的优劣势,切实谋划一些重大的支持决策和重大项目。

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设只有短短的几年,相信粤港澳三方携手,未来它一定能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建设成就的一张新名片。

王福强:对,是这样的。我们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是对外开放的窗口,那么在未来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它是我们展示中国之治、展示中国道路、展示中国能力的一个窗口。

(编辑:王月

今日看点
视觉 / 视频更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国务院国资委:整治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海葵一号”登船启运前往珠江口盆地
中国华能云南多能互补基地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
第七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召开
融媒体更多

理想汽车CEO“消失”9个月后首发声 “销冠”不想造车

被曝裁员30%,中国区销量暴跌29%,保时捷何去何从?

起底娃哈哈股权争夺战

时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