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矿稀土发布公告称,接到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通知,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市人民政府等正在筹划相关稀土资产的战略性重组。
据了解,赣州市政府下属的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拥有南方离子型稀土采矿权证的67%,掌握全国一半以上的离子型稀土配额生产量和稀土氧化物,位居南方市场第一;五矿稀土是国内最大的南方离子型稀土分离加工企业之一,公司多项工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铝业集团旗下的中国稀有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横跨7省的综合性稀土集团。
若此次重组成功,五矿稀土公司将拥有中国每年70%重稀土和近40%轻稀土的开采权,全国乃至全球稀土巨无霸有望由此诞生。
有着“工业维生素之称”的稀土,由于具备优良的光电磁等特性,在军工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中国占世界稀土资源的41.36%,是名副其实的稀土资源大国。
那么为什么稀土产业需要整合重组呢?国内从事稀土开采和粗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高度分散,竞争极不规范,严重影响了企业和产业的正常发展。推进稀土产业并购重组,加快形成行业龙头企业,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中国稀土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已成为稀土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事实上,中国稀土产业一直在进行整合重组。
从粗放发展到严厉管控
中国稀土产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1991-1998年,可以认为是稳步成长阶段。到1999年之后,稀土产业进入了快速膨胀阶段。面对稀土这一高利润的产业,各种企业纷纷涌入,一大批国企技术人员纷纷跳槽,并将所掌握的技术带到了新的企业。
稀土企业急剧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产能的飞速上升,供大于求,最终导致中国稀土企业恶性竞争、互相压价。与此同时,资源的过度开发,也导致中国稀土资源保有储量及保障年限不断下降,原有矿区资源加速衰减,原有矿山资源大多枯竭。随之国家对稀土产业开始实施管控措施。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稀土企业无序竞争、中小企业乱采滥挖造成的恶性后果,并连续出台政策试图予以遏制。
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2000年,对稀土开采实施配额制度;2005年,中国政府取消了绵延20年之久的稀土出口退税,并进一步压缩了出口配额企业名额。
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停止发放稀土矿开采许可证,开始了对稀土矿的开采、加工和出口的严厉管控。
2009年底,工信部审议通过的《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未来6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总量将控制在3.5万吨/年以内,继续禁止出口稀土初级材料。
六大集团整合简史
2010年开始,为了对国内稀土开采、冶炼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国家着手对开采、冶炼企业进行控制。
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稀土行业整合拉开大幕。《意见》为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格局定下了基调,并由工信部提出组建“1+5”全国大型稀土集团的方案,也就是推动国内稀土企业资产优化、兼并重组、形成北方一家稀土公司和南方五家稀土公司的新格局。
截至2014年底,北方稀土集团、中国五矿、中铝公司、赣州稀土、广东稀土和厦门钨业分别牵头的6家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组建实施方案均获得批准,从此意味着稀土企业的兼并重组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开始描绘未来中国稀土产业新版图,计划2015年底整合全国所有稀土矿山及冶炼分离企业。
2015年1月,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月,五原县润泽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与北方稀土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转让34%的股权,成为北方稀土相对控股的子公司。4月8日,北方稀土分别与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市达茂稀土有限公司签署整合新达茂稀土有限公司相关协议。5月,北方稀土完成对金蒙公司的重组,北方稀土持股34%,金蒙公司成为北方稀土相对控股子公司。6月18日,飞达公司与北方稀土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转让34%的股权,成为北方稀土参股子公司。此外,包钢(集团)在2013年年底就与9家整合重组企业法人代表签订《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重组协议》。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重组全面完成。
中国稀有稀土是中铝集团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冶炼及深加工业务平台,并于2015年10月通过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验收工作。中国稀有稀土现有6家实体企业,其中5家稀土业务企业,1家贸易企业,参股企业6家。中国稀有稀土是一家拥有轻、中重稀土矿资源、冶炼分离、下游深加工业务的横跨多个省(区)的综合性稀土企业集团,并且在稀有金属方面涉足钨资源开发,在稀有稀土领域成为资产过百亿的龙头企业,成为中铝集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稀有稀土产业发展平台。
2012年2月,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正式挂牌,与上市公司广晟有色同属于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广晟有色先后成立或收购了龙南和利、河源矿业、河源高新、新丰开发、新丰高新、平远华企、新诚基以及广东富远等八家稀土类企业,拥有国内稀土分离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较为完善的稀土产业链。公司现已拥有2张采矿权证,稀土保有储量713.15万吨。2015年5月,国土资源部发布通知,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稀土集团整合重组方案已经有关部门批准备案。
南方稀土集团注册成立于2015年3月,是国务院批准组建成立的六大稀土集团之一,由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绝对控股(94.5%),联合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三环希融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是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
南方稀土旗下拥有37家全资、控股及参股公司,包括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南方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集团总资产超过百亿元,主要业务涵盖稀土原矿开采、稀土冶炼分离、稀土综合回收利用、稀土精深加工应用、稀土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稀土贸易等板块,是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龙头企业。集团是江西省稀土的唯一合法采矿权人,拥有56宗稀土采矿权证,占南方离子型稀土采矿权证的67%,掌握全国一半以上的离子型稀土配额生产量和稀土氧化物供应量,位居南方稀土第一位。
2014年12月,中国五矿集团获批以五矿稀土集团为主体,组建国家大型稀土企业集团。五矿稀土集团拥有位于广东梅州的一本稀土探矿权证和位于湖南江华、福建宁化、云南陇川的三本稀土采矿权证;并控股赣县红金、定南大华、广州建丰等8家优质稀土冶炼分离厂,中重稀土分离产能居全球首位;同时,公司还整合建设了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电子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品等深加工企业。
中国五矿的稀土产业布局覆盖了江西、湖南、福建、广东、云南、广西、江苏、浙江、北京、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包括稀土勘查、开采、冶炼分离、功能材料及器件、科技研发、贸易、交易平台全产业链。
早在2012年8月8日,厦门钨业公告称,福建省政府已经明确,要通过资产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在2012年底前完成以厦门钨业为核心的福建稀土集团公司的组建,形成大企业引领稀土产业发展的格局。
2014年,根据工信部批复,厦门钨业组建稀土集团方案将整合福建省现有(中国五矿除外)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及综合利用企业,年底前完成稀土集团组建工作。
厦门钨业主导的“福建模式”,开启了福建省内稀土资源大整合,即厦门钨业通过与市一级地方政府成立控股的合资公司,负责该区域内的稀土资源开发,合资公司再与县一级政府设立控股的项目开发公司进行项目合作,而厦门钨业始终处于主导一方。
在2013年厦门钨业完成城鼎臣稀土和黄坊稀土两家采矿权证的整合,包括此前的上杭兆瑞,厦门钨业已握有三张采矿证。
2009年,厦门钨业与龙岩市政府合资成立龙岩市稀土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三明市稀土开发有限公司。
整合完成后,从结果看,在央企、国企、地方企业多方博弈后,中国形成了以六大稀土集团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稀土行业长期“多、小、散”的局面将逐步改善,有助于重塑产业发展环境,增强市场定价能力,帮助稀土行业走出前几年的低迷。
同时,国家各部委连续开展打击稀土产业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在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稀土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稀土行业长期存在的资源乱采滥挖,无计划、超计划生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走私犯罪等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市场逐步恢复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产业得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
再塑行业新格局
目前,六大稀土集团的业务各有侧重。其中,北方稀土重点整合内蒙古、甘肃的稀土资源和企业;中国铝业、厦门钨业、中国五矿、广东稀土和南方稀土,重点整合的是江西、湖南、广东、福建、云南、广西、江苏、山东、四川等地的稀土资源和企业,而其企业的资源类型也轻重各异。
从目前看,南方稀土与北方稀土在原材料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南方稀土是中国最大的中重稀土生产企业,拥有江西省全部45本采矿证,稀土开采指标3.78万吨,占比达31.5%;北方稀土依靠控股股东包钢(集团)公司所掌控的国内最大轻稀土矿白云鄂博稀土资源优势,采购控股股东下属企业的稀土原料。
我国是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大国,很多发达国家是稀土需求大国。加强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组的筹划方还有赣州市政府。赣州拥有不可比拟和无法替代的稀土资源,其中重稀土占全国的80%,门类齐全、品位优越,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可以说稀土产业在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属于赣州的传统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中国稀土行业发展已经进入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此次两家央企联合地方政府进行重组,意味着国内六大稀土集团的格局会被打破,稀土行业的整合将更进一步。
(编辑:于思洋)
凡本网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企业观察报》社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企业观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企业观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010-68719660。